醫生如何診斷
以下一系列的檢查技術診斷程序,可以客觀地協助醫生評估中風者或中風高危人士的身體。
超聲
一種叫「多普勒超聲」創建圖片,使用聲波速度判斷是否有狹窄或堵塞的腦部和頸部動脈血管。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技術可以評估動脈狹窄或閉塞的位置和程度,它也可以用來檢測溶栓治療後血液流動情況。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在大腦動脈創建影像,利用強大磁場和無線電波,創建詳細頸、腦血管圖像,也可檢查腦部缺血情況。
電腦斷層掃描 (CT)
電腦斷層掃描,對於急性腦中風患者的診斷是最為快捷的方法,可檢測到腦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硬膜下血腫的情況。在急症室作第一次診斷測試,通常會用電腦斷層掃描 (CT)。電腦斷層掃描可快速準確去分辨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對斷診和進一步治療有重要功用。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出患者的其他症狀,包括腫瘤、出血性中風、動脈瘤、膿瘍、動靜脈畸形、腦積水等。血管成像(CTA)可詳細準確地顯示頸腦血管的病變情況。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能夠證明血管病變,包括閉塞,狹窄,夾層和動脈瘤。這種技術的準確性是所有技術中最高的,它有侵入性,但可同時進行各種血管內治療步驟,包括血栓移除或血管瘤栓塞、支架植入等等。
頸動脈超音波掃描(Carotid duplex scanning)
能有效地測驗出頸動脈狹窄的程度,頸動脈狹窄會阻礙血液由頸動脈運送到腦部,引致腦部缺氧。透過頸動脈超音波掃描,可決定病人日後的治療方案,決定用抗凝藥治療,或是放入血管支架等。
另外,中風病人亦要做心電圖檢查,中風和心血管疾病有許多共同的危險因素,透過心電圖,可知道病人患有心律失常、房顫等心臟病,均是有機會引致急性缺血性中風的原因。
可選擇的治療
中風的預防:
(1) 治療可以導致中風的疾病
- 保持正常血壓:高血壓是引致中風最首要的成因。要避免血壓高,盡量保持適當的體重,宜多做運動。進食方面亦要有節制,減少用鹽;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增加飲食中的鉀。如有需要,應向醫生查詢,用藥物以幫助降低血壓;如有服用其它藥物,應留意藥物對血壓的影響。控制血壓能避免心臟病,糖尿病和腎功能衰竭。
- 應避免吸煙:吸煙會令體內一氧化碳增加,減少了血液含氧量,也減少了供向腦部的氧氣;吸煙會令脂肪堆積在頸動脈,阻礙頸動脈向大腦供血,同時血液會增厚,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
- 控制心臟病:一些常見的心臟疾病,如冠狀動脈疾病、瓣膜缺損、心律不正、心肌增厚等,都會導致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脫落,會隨著血流流上大腦,阻塞血管引致缺氧。治療心臟疾病,一般都會建議用藥,醫生可以評估患者的風險因素,決定服用阿斯匹林或其它血液稀釋療法,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 控制糖尿病:如果血糖水平高的時候發生中風,腦部受到的損害,比正常血糖水平時病發更嚴重。當血糖控制良好,可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減少中風的風險。
(2)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血劑是最常用作治療中風的藥物。
(3) 治療血管狹窄
由於頸或腦血管狹窄是重要的缺血性中風的成因,以透視微創治療方法植入支架或進行球囊擴闊術可使狹窄血管回復原狀,有效預防中風。
急性中風的診治
腦中風往往都是突如其來的,當大腦沒有足夠的氧氣時,身體便會出現一些病徵, 如感到臉、手臂或腿部麻木,說話困難,突然走路困難、眩暈、失去平衡或協調、感到劇烈頭痛,甚至噁心、嘔吐等,很可能已經是患上小中風,這些不適可能僅持續幾分鐘,然後消失,但不能忽視。
當腦中風發生了,把握時間進行急救治療是最為重要,愈早得到治療,身體受損害的程度會愈少。
根據NINDS 和ACLS建議的急性中風治療時間表:
|
目標時間
|
醫生診症
|
10分鐘
|
神經科醫生診症
|
15分鐘
|
完成電腦斷層掃描
|
25分鐘
|
電腦斷層掃描分析
|
45分鐘
|
接受治療
|
60分鐘
|
病房臨床觀察
|
3小時
|
如能在「黃金三小時」內,透過注射靜脈溶血劑,康復的機會能大大提升。一般透過靜脈注射的溶血劑,都會用到一種稱為阿替普酶(Alteplase)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阿替普酶是一種,可以轉換纖溶酶原為纖溶酶,令纖維蛋白增加,它結合血栓中的纖維蛋白,令其溶解,這種藥與人體自身的化學物質相融,有助於溶解阻塞在大腦血管中的血栓。這種藥如能在發病後3-4.5小時內給予愈有效。
接受注射靜脈溶血劑後,一般病人都會有良好反應。但亦有病人對注射靜脈溶血劑治療沒有太大的進步,又或是他們已錯過了「黃金三小時」的治療時間,再進一步的急救方法,便是以介入放射技術進行「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
「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手術要在病發後六小時內進行,是對缺血性中風病人的治療,病人首先進行半身麻醉,再在皮膚上刺穿,利用血管造影影像的導引下,將導管放到頸動脈上,再用微導管放到腦部血管上,注射溶血劑,利用此技術,能直接把溶血劑打在血栓處,約三分之二的病人都能成功再暢通血流。如腦部血管被一些大血栓阻擋血流,又或是病人無法接受溶栓藥物治療,可用機械式血栓移除法或支架放置,令血管再暢通。
透視微創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
「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對比靜脈注射溶血劑有其優勝之處,「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可延長中風病人的急救治療時間,由黃金三小時延長至六小時,溶解血栓藥物的份量少了,但能溶解的血栓卻較多,靜脈注射溶血劑能溶解約四成血栓,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則能溶解約七成血栓,血栓溶解可減低腦組織壞死的機會,約有超過2/3的中風病人對「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是有良好反應。
「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為侵入性治療,手術會有一定的風險,約有1.3%的機會有手術併發症,約有10%的病人出現腦出血的併發症,在手術前,應先確定病人的情況是適合進行「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
有以下情況則不能進行「腦動脈血栓溶解治療」:
- 缺血性中風由出現病徵起計超過6小時,或症狀發作時間不明
- 急性缺血性中風症狀已迅速改善或症狀輕微
- 病人處於昏迷狀態
- 中風發作時同時癲癇症發作
- 懷疑或經證實顱內出血
- 最近3個月曾有中風或有嚴重頭部創傷
- 過去曾中風及合併糖尿病
- 顱內腫瘤、動靜脈畸形或血管瘤
- 血壓過高(收縮壓>185, 舒張壓 >110mmHg)
- 正接受抗凝血劑(如warfarin), INR>1.7
- 有糖尿病史
腦中風後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雖然中風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但卻會影響到整個身體。最嚴重和常見的中風後遺症,是一側身體完全癱瘓,即偏癱,他們的手腳可能會感到麻木、疼痛、冰冷。中風康復者往往會有理解或說話能力下降的問題,亦會導致情緒問題,他們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能會不恰當的表達情感。許多中風康復者會患上抑鬱症。
中風復發頻繁,約25%的中風康復者在5年內再次中風。
中風後,大腦有一定程度的損害,病人要慢慢接受一些適應的治療,才會有機會康復。在醫院裡,中風隊會提供即時的協助: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語言治療專家通常會在住院的第一天評估病人中風後的自理、說話、進食等能力,跟中風前的情況差多少。如病人情緒出現變化,社工和精神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評估和治療。
急性中風者一般都會有食物吸入氣管危機,中風初期應避免進食。病人亦可能會出現吞嚥困難,醫生會建議暫時利用餵食管,更差的情況可能需要經皮內鏡下胃造瘻術(PEG)放置餵食管進行餵食。營養師同時會考慮病人的特殊營養需求,為病人設計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餐單。
物理治療師會建議初中風的病人卧床時應把床提高30°,防止食物吸入氣管危機,又會在病人住院第一天為他進行測試活動能力的評估,以計劃未來的物理治療療程。一般的物理治療活動都是要病人鍛鍊手腳的力量,活動簡單但需假以時日訓練,病人的毅力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一般的復康活動外,病人亦要持續服用抗血壓、抗血小板、抗凝血劑等藥物,以減低再次中風的風險。